当前电子烟进货渠道呈现多元化与隐蔽化特征,主要分为合规与灰色市场两类。
合规渠道方面,持证企业需通过烟草专卖局指定的供应链平台采购,包括全国电子烟批发平台和区域性分销中心。产品需符合《电子烟》国标(GB 41700-2022),且具备中文标识、唯一码追溯等资质。部分大型品牌如悦刻、思摩尔等通过直营或授权经销商模式供货,要求商户提交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及身份核验设备。
灰色市场渠道则更为复杂。出口转内销是主要来源,企业通过虚报出口单据或海外仓走私,将本应销往东南亚、欧洲的调味电子烟回流国内。深圳、东莞等产业带的小作坊通过“通配烟弹”规避监管,利用“雾化器”“电子雾化杆”等替代关键词在电商平台引流,私域交易通过微信、Telegram等完成。
线下隐蔽渠道包括:电子烟门店在柜台后设置“仓库”,以“外贸货”名义销售无中文标识的果味烟弹;校园周边商铺通过“代购”模式,由学生充当中间人传递产品。短视频平台评论区使用水果表情包作为交易暗号,卖家通过私信提供境外支付链接。
值得注意的是,部分新型雾化产品如“乙器调香棒”通过物理过滤改变烟弹口味,虽未直接标注品牌,但实际绕过国标限制。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显示,2024年1月至2025年3月,电子烟非法销售投诉量达350件,其中16%涉及未成年人购买。
行业洗牌加速下,中小企业正转向“合规资质租赁”(如欧盟TPD认证)或跨行业应用(如工业雾化设备),而传统低价铺货模式已难以为继。源头管控仍是监管难点,因生产端存在“超量排产”现象,过剩产能通过灰色渠道消化。